草莓立体栽培综合技术研究示范
简介:
成果简介:
用领域或范围:主要应用于温室草莓的立体基质栽培,提高设施生产面积利用率、降低果品损耗率、为民众提供高品质果品。
采取的方法或技术手段:立足于生产需要解决的问题及草莓生长生理特性,采用农艺创新的技术手段,从立体支架、水肥一体化设计、栽培基质研究、精准水肥使用及生物防控技术方面开展系列研究。
研究的内容:立体栽培架的设计、栽培基质配方研究、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、及绿色防护综合技术的研究。
达到的目的:研究出采用立体支架支撑,提高设施栽培利用率,消除土传性病害危害,提高草莓果品品质和口感,减少果品耗损率的温室草莓基质栽培技术规范。
实施效果和取得成效:示范大棚10个,设计的4层立体基质栽培模式,折合亩产为3989kg,亩增产2009kg;等苗数产量提高639kg/亩,设施利用率提高60%,单株非成品果数降低42.3%。
成果创新性:
1、研究出以发酵菇渣为主要材料的草莓基质栽培配方
以当地食用菌废弃物菇渣为原材料,通过对其进行微生物发酵、营养元素测定及理化性质测定,在借鉴草莓适合生长的地下环境指数基础上,通过实验研究出适合草莓生长的基质配比,草炭:蛭石:菇渣=2:1:1为最佳配方。
2、研究出适合草莓丰产株型指标
温室草莓产前壮苗指标为株高:20-25cm、花前功能叶片10-12片、地径20-28mm、叶片面积:(9-11cm)×(15-18);如果营养体过大,易爆发真菌性病害和早衰;如果营养体面积较小,影响产量。草莓生长中产量主要由前三序果构成,所占总产量比例分别约为:40、35、25%.因此,开花前形成健壮的营养体是保证产量的基础。
3、立体栽培支架及栽培模式指标
栽培槽:外表标准为:顶槽规格上口×下口×高为30cm×20cm× 30cm,双行定植;边槽规格上口×下口×高为25cm×15cm×25cm,单行定植。采用PVC材质,底槽安装透水孔,透水孔下链接出水管,多余滴液自动回流收集用于室外栽培。规格为A字形支架,支架高度1.35米,支架上底20-25厘米,下底160厘米,间距60厘米。
成果独占性:
1、研究出以发酵菇渣为主要材料的草莓基质栽培配方:以当地食用菌废弃物菇渣为原材料,通过对其进行微生物发酵、营养元素测定及理化性质测定,在借鉴草莓适合生长的地下环境指数基础上,通过实验研究出适合草莓生长的基质配比,草炭:蛭石:菇渣=2:1:1为最佳配方。
2、研究出适合草莓丰产株型指标:温室草莓产前壮苗指标为株高:20-25cm、花前功能叶片10-12片、地径20-28mm、叶片面积:(9-11cm)×(15-18);如果营养体过大,易爆发真菌性病害和早衰;如果营养体面积较小,影响产量。草莓生长中产量主要由前三序果构成,所占总产量比例分别约为:40、35、25%.因此,开花前形成健壮的营养体是保证产量的基础。
3、立体栽培支架及栽培模式指标:栽培槽:外表标准为:顶槽规格上口×下口×高为30cm×20cm× 30cm,双行定植;边槽规格上口×下口×高为25cm×15cm×25cm,单行定植。采用PVC材质,底槽安装透水孔,透水孔下链接出水管,多余滴液自动回流收集用于室外栽培。规格为A字形支架,支架高度1.35米,支架上底20-25厘米,下底160厘米,间距60厘米。
成果盈利性:
在有机基质栽培中如果完全使用草炭作为栽培基质,成本要比菇渣高50%,且草炭重复利用性比菇渣差,菇渣再发酵栽培对植物生长和产量影响不大,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,所以说有机基质菇渣的生产应用前景广阔。立体基质栽培模式,亩定植苗数同比增加60%,亩增产2009kg,立体基质栽培模式单株成果产量比传统模式提高25.3%,等苗数产量提高639kg/亩。设施利用率提高60%,单株非成品果数降低42.3%。土壤栽培草莓根系生长范围一般为30cm,适合草莓生长的土壤湿度为60%-80%,栽培槽的深度为设计20cm、30cm,其中30cm深的顶槽 双滴灌设置,栽培基质含水量接近60%开始浇水,栽培槽回水管开始有水流流出停止,植株表现为:清晨植株叶缘吐水均匀为满足草莓正常需求,叶缘吐水减少,标志基质含水量降低,考虑增加灌水量。经测定单株单次灌水量为0.3kg-0.4kg即可。
成果持续性:
立体草莓栽培技术研究是针对目前我国草莓栽培现状,立足草莓生长特性,在设施草莓栽培的传统技术上,采用立体支架支撑,设计通过多层次栽培模式开展的一项新技术,该技术的研发不仅可以提高设施栽培利用率,消除土传性病害的危害,更可以提高草莓果品品质和口感,减少果品耗损率,适宜当下都市休闲农业倡导的采摘休闲理念。
我们课题组通过大量的试验,总结出了草莓立体基质栽培标准化技术指标,对今后指导生态、安全、环保生产奠定基础。特别是在今年新形势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调整时期,我们课题组此项研究,符合国家科研研究方向,将对实际生产产生深远意义,为现代农业的标准化、精准化生产奠定基础。对我市草莓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。生物源农药综合配套防治技术,及生物源农药防治过程中植物体生理变化与传统化学防治的对比,有待于更进一步研究与探索。
成果先进性:
草莓是当今世界十大水果之一,被誉为“水果皇后”。草莓作为小型浆果生产,享有“早春第一果”的美誉,在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都市现代农业,占有重要位置,草莓的需求量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,巨大的消费市场引导下,草莓生产已成为我国各地发展农村经济、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。同日益增长的需求相对应的是草莓安全生产与品质问题,目前的栽培土地,由于连作和水肥的不规范使用问题,致使好多地块的栽培环境恶化,产品品质变差,与需求市场形成了巨大反差。常规的氯化苦土壤处理技术,存在安全隐患,虽然能让病害发生得到暂时抑制,但长期使用,致使土壤板结,不能生产出优质产品。另一方面,设施利用率低,果品生产中损耗率高,品质良莠不齐,影响我市草莓业持续发展。
成熟度:09、系统级:产品实际通过任务运行的成功考验
市场分析:
立体草莓栽培技术研究是针对目前我国草莓栽培现状,立足草莓生长特性,在设施草莓栽培的传统技术上,采用立体支架支撑,设计通过多层次栽培模式开展的一项新技术,该技术的研发不仅可以提高设施栽培利用率,消除土传性病害的危害,更可以提高草莓果品品质和口感,减少果品耗损率,适宜当下都市休闲农业倡导的采摘休闲理念,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,形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。我们课题组通过大量的试验,总结出了草莓立体基质栽培标准化技术指标,对今后指导生态、安全、环保生产奠定基础。特别是在今年新形势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调整时期,我们课题组此项研究,符合国家科研研究方向,将对实际生产产生深远意义,为现代农业的标准化、精准化生产奠定基础。对我市草莓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。
商业模式分析:
项目实施以来,得到了领导的关注,要求课题组以严谨踏实的作风对待每个实验,各级领导多次亲临实验基地听取课题汇报,查看项目实施进程并对课题实验方案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建议。课题组在该实验中共进行了万余份材料的检验、测定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。
在灵寿县永昌种植专业合作社、灵寿县同下村快乐农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、灵寿县王伟家庭农场、灵寿县绿艺苒种植合作社应用10个日光温室,亩增产约2009kg,增收显著,项目组设计的水肥自动化立体栽培模式展示区,得到了多级领导特别是灵寿县政府、农业局的肯定,同时也吸引了10余个兄弟园区的交流推广。课题组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,考察了国内多家立体栽培模式,取长补短,深入生产基地,依据草莓生长特性,对草莓实际生产问题严重区域具体取样化验,总结梳理了急需解决问题,制定了项目实施工作方案,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。
营销状况:
项目实施以来,我们也进行了基地技术熟化和应用,在灵寿县永昌种植专业合作社、灵寿县同下村快乐农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、灵寿县王伟家庭农场、灵寿县绿艺苒种植合作社应用10个日光温室,亩增产约2009kg,增收显著,项目组设计的水肥自动化立体栽培模式展示区,得到了多级领导特别是灵寿县政府、农业局的肯定,同时也吸引了10余个兄弟园区的交流推广。2016年新技术应用实现新增总产量约20.1吨,新增纯收益148.61万元,新增总产值180.81万元,科技投资收益率3.72科研费投资收益率1.5。
1、新增总产量= 单位面积增产量×有效使用面积 = 20090kg 永昌:2009kg/亩×2亩=4018kg 快乐农庄:2009kg/亩×3亩=6027kg 王伟:2009kg/亩×2亩=4018kg 绿艺苒:2009kg/亩×3亩=6027kg。
2、新增纯收益=新增总产值-科研费-推广费-新增生产费=148.61万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