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树团状配置农田林网及复合经营研究
简介:
成果简介:
“杨树团状配置农田林网及复合经营研究”项目于2011年在邯郸市科技局立项,2015年12月完成该项目研究工作。在立项之前就进行了多年的研究。2006-2009年在魏县新世纪林果花卉良种实验场建立杨农复合经营团状试验林350亩、在仕望集乡张街村和野胡拐乡前红庙村建立杨树团状配置农田林网2000亩,开始杨树团状配置农田林网及复合经营的栽培研究。在农田林网研究方面,由传统的等株行距均匀栽植模式改为三株团、五株团非均匀栽植模式,使林网树木生长量明显提高,减免了林木风折,使林带10m宽的减产带变成了增产带或平产带;有利于机械化的操作和林木的保护。此项研究,将会为广大平原农区提高造林质量,提供造林空间,对改善生态环境,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提供科学的造林模式,可使平原农业经济效益提高20%以上。同时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,对促进科技进步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。
成果创新性:
1、农田林网由带状配置改团状配置。即由原来3×1.5m,改为三株团或五株团(3×1.5)×12m和(3×1.5)×15m。实现了栽培模式创新。
2、杨农复合经营团状(三株团、六株团)配置,克服了行状配置林带遮阴造成的农作物减产问题,团状林下间作苗木三年内出圃21973株,比行状林三年内出圃19457株提高12.9%。
3、5亩间作林可植树30株,顶植一亩片林,在不单独占用耕地的前提下,可使平原农区森林覆盖率提高20%以上,可从根本上改变平原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。在复合经营上采取团状配置,首先促进杨树本身的快速生长,比行状林材积生长量提高32.7%,同时解决了农田内不能栽杨树的问题,试验数据证明,杨农间作前、中期增产,后期平产,实现了林丰粮增的目标。
成果独占性:
1、在农田林网和杨农复合经营上均采用了团状配置的技术,采用三株团、五株团和六株团的模式,以三角形、线段型和长方形的配置形式是这次设计的关键技术。
2、深挖整修树盘技术,比地面低20-30厘米,增加蓄水量,促进林木生长。
3、亩植1-2团,6株树,即不影响间作物生长又能增加木材收入,亩植株数过多或偏少都会直接影响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。因此每亩植6棵树的定量指标是本试验的关键技术标准。 上述三项技术的研究应用,为平原绿化开劈了新途经,为提高平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、解决平原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找到了新方法。在同类研究中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,在国际上也未同类报到。从目前推广的模式多为行状栽植,林荫下减产问题仍未解决,林木良种的生长量受到制约,失去了良种速生丰产的特性。
成果盈利性:
杨农复合经营在我国80年代初才开始研究,对品种研究和模式研究还比较单一,团状栽植模式无论是在国内,还是国外,还没有人进行系统研究。从目前推广的模式多为行状栽植,林荫下减产问题仍未解决,林木良种的生长量受到制约,失去了良种速生丰产的特性。利用团状栽植的创新结构模式,农田林网可减少栽植株62%,节约林带苗木投资62%。可打破传统而古老的栽植模式,可实现农业增产、林木丰产的双赢目标,可解决林荫带减产的缺陷,林木材积生长量比行状栽植提高26%以上,这项研究成果将会对我国农业现代化、生态农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,使杨农复合经营走上系统化、科学化的发展轨道,是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:是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新途经。发展高效生态农业,促进林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,为平原林业的跨越式发展,改善广大平原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,为平原农区的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创新型发展途经。
成果持续性:
该项目研究可广泛应用于大农业领域,适用平原农区发展林业新模式。运用森林生态学的技术原理,紧密结合农村实际,设计杨树团状农田林网团状和复合经营的新模式,开展研究。在农田林网研究方面,采用团状配置的方法,可提高林木本身防风折的性能,可减少林带下胁地的性能,可促进林木快速生长的性能。由传统的等株行距均匀栽植模式改为三株团、五株团非均匀栽植模式,使林网树木生长量明显提高,减免了林木风折,使林带10m宽的减产带变成了增产带或平产带;有利于机械化的操作和林木的保护。在复合经营上采取团状配置,首先促进杨树本身的快速生长,比行状林材积生长量提高32%,试验数据证明,杨农间作前、中期增产,后期平产,实现了林丰粮增的目标。林木成林后,采伐更新的、循环利用,持续发展,长期保持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。
成果先进性:
1、农田林网由带状配置改团状配置。即由原来3×1.5m,改为三株团或五株团(3×1.5)×12m和(3×1.5)×15m。实现了栽培模式创新。
2、杨农复合经营团状(三株团、六株团)配置,克服了行状配置林带遮阴造成的农作物减产问题,团状林下间作苗木三年内出圃21973株,比行状林三年内出圃19457株提高12.9%。
3、5亩间作林可植树30株,顶植一亩片林,在不单独占用耕地的前提下,可使平原农区森林覆盖率提高20%以上,可从根本上改变平原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。在复合经营上采取团状配置,首先促进杨树本身的快速生长,比行状林材积生长量提高%,同时解决了农田内不能栽杨树的问题,试验数据证明,杨农间作前、中期增产,后期平产,实现了林丰粮增的目标。
成熟度:02、方案级:提出的技术概念原理方法论证可行
市场分析:
该项目研究可广泛应用于大农业领域,适用平原农区发展林业新模式。运用森林生态学的技术原理,紧密结合农村实际,设计杨树团状农田林网团状和复合经营的新模式,开展研究。在取得试验成果的基础上,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,促进杨农复合经营模式改革,以调整结构惠民生,发展高效生态农业,促进林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,为平原林业的跨越式发展,改善广大平原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,为平原农区的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创新型发展途经。运用这一新的栽植方法和杨树新良种,培育大径材和特大径材,增加木材的价值,目前广大平原农区大径材很少,木材加工厂的大径木多数是从外地或外国进口而来。因此大径材和特大径材供不应求,价格比中径材一立方米高就出100-300元,市场前景看好。
商业模式分析:
首先建立杨树筛选测试林,通过各指标调查,筛选出适宜杨农复合经营的品种4-5个,利用选择品种建立团状配置农田林网和定植团状复合经营试验林,并在试验林内设计种植各种间作物,定植的杨树每年进行一次生长量等项主要指标调查观测。各类间作物在收获季节之前分类进行测产调查,经过统计分析计算出单位面积综合经济效益,比无林粮田和行状栽植的复合经营林经济效益提高幅度。分析效益提高的原因,同时进行生态环境监测,即进行光照测定、风速测定、温湿度测定、土壤水分测定等,定性分析生态效益,通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,从中选择出最佳品种和最佳栽培模式,在广大平原农区推广应用。严格按照邯郸市科技局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相关要求,做到专款专用。在专项资金不能用的情况下,我们积极筹措资金,按照签暑的协议落实,保证配套资金按时到位。确保该试验项目的顺利进行。团状栽培模式的推广,促进平原杨树良种的快速发展,定植5-10年,树木采伐变为商品出售,由经营木材的商户和小型木材加工厂,把原材料和加工的半成品送至大加工厂,最后制成成品出售的商业模式。
营销状况:
首先建立杨树筛选测试林,通过各指标调查,筛选出适宜杨农复合经营的品种4-5个,利用选择品种建立团状配置农田林网和定植团状复合经营试验林,并在试验林内设计种植各种间作物,定植的杨树每年进行一次生长量等项主要指标调查观测。各类间作物在收获季节之前分类进行测产调查,经过统计分析计算出单位面积综合经济效益,比无林粮田和行状栽植的复合经营林经济效益提高幅度。分析效益提高的原因,同时进行生态环境监测,即进行光照测定、风速测定、温湿度测定、土壤水分测定等,定性分析生态效益,通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,从中选择出最佳品种和最佳栽培模式,在广大平原农区推广应用。两个新的造林模式的推广,采用公司+农户或基地+农户,或由村统一组织营造农田林网和复合经营林,以培养大径材和特大径材为目标。目前大径材和特大径材十分缺乏,木材加工厂的大径材多数从外地或国外进口的,产品供不应求,不存在销售不畅问题。